读书之乐何处寻作文2500字

  开学啦,大家要准备好好学习了吗?花有重开日,人无再少年。青春是最朝气的时光。最不能辜负的时光。更应该好好珍惜。下面是小编推荐的一些读书的名言,请大家鉴赏。

  一次在红袖网友日记中读到:以一天一本书的速度阅读。读后有点质疑:为读书而读书?读书不能走马观花。浮光掠影之后,脑子里的记忆还能留多少?除非一目十行,过目可以不忘。

  每回有闲暇逛街,书店总是固定的一站,繁荣的图书,让人有明显的感受:读书的速度已经远远赶不上出书的速度。面对如此繁杂的书不断上市,难怪有人急着要以一天一本书的速度阅读,惟恐读书也如衣着装扮一般,不跟时尚则沦为落伍吧。但是,读书与时尚还不同,你能说四大名著落伍吗?所以,选择经典来读,不必跟随书市走。一首流行歌十天半月就过时了,许多图书也一样,注定是昙花一现的产物,只能做一次性阅读。

  不能否认,读书已进入了快餐时代,快餐时代的图书,使我们对快餐的态度一样,对食品本身就有一种争议,比如,对书质的质疑:如今写书人多如牛毛,出版物遍地开花,精神大餐吃到齿颊留香,但品质良莠不齐也是事实,难免上当受骗。

  装帧精美,封面华丽的书,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,但是看过内容后,表里不一,是徒有其外的金玉外质。“人不可貌相”,告诫人不要以貌取人,如选书,也不要被浮华的外表魅惑。同样泛着纸香味,油墨水香味,貌同质不同。

  每次踏进书店,总要随性地凭一时所好,买书来读,每次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做选择,也很盲然,书有未曾经我读,是读书人的一种狂妄,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,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,那就成了资深的书呆子,终然皓首穷经,但记忆力不等于创造力,学问如果派生不出创造力,那是死读书,读死书,脑子被条条框框塞满了,有什么用?类若鲁迅笔下的孔乙已,琢磨“茴香豆”的“茴”有几种写法,失去了读书的意义。

  读书是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,读书可以为生命找到出口。思维被读书的露水滋润着,生命之树则永远鲜活。开卷有益,劝人读书的一句朴实的语言,读书多了,总有一种内里的文化底气在运作。腹有诗书气自华,是独善其身的读书效果,兼善天下,是“立言”,古人推崇的三不朽立德、立功、立言其中之一。著书立说,起着教化人的思维,净化心灵诸多作用。如于丹在《论语》心得所说:《论语》的真谛,就是告诉大家,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。一则故事,改变一生!杂志《意林》每期封面必有的一句话,读书的功用涵盖于此。

  人生这么短暂,书是读不完的,只能明智地有所选择地读书。随着科技的发达,读书也走入一个多元化时代,纸质阅读,电视阅读,网络阅读等等形式,不断介入我们的生活,读书之乐何处寻?不同型形的读书人可以各选所好。

  年轻一族的网民们喜欢读屏,而随着网民队伍以突飞猛进的速度爆增,读屏多于读书,这是一个阅读的走势。那种刻版的读书在新一代网民身上随着代年会渐行渐远,当然,纸质读书,还是以其传统,占一席之地,经久而不衰。

  网上图书,终是一种无形的存在,文人多喜藏书,即使你在网上虚拟的空间里富到坐拥书城,不抵一柜图书慰藉心灵,这是读书有形与无形的区别,一些传统终是不能改变。这种有形与无形的不同,自有切身感受。每每抱得图书满载而归,总是拿一枚藏书印章,醮了红红的印泥,在特定的位置周周正正盖下去,不必匆匆合书图书,轻轻吹气,看着红色的印泥慢慢散掉水气,然后轻轻合拢书页,一本一本上架,那是怎样的一种心灵富足!

  为读书而读,难免春困秋乏夏打盹,我的学生时代也这样一路走来,古人常说的“寒窗苦读”,是一种境界,读书之乐,那是另一种境界。元人翁森的《四时读书书》以春夏秋冬的读书为题,道出读书盎然的情趣。

  春

  山光照槛水绕廓,舞雩归咏春风香,好鸟枝头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。蹉跎莫谴春光老,人生唯有读书如,读书之乐乐如何?绿满窗前草不除。

  夏

  新竹压檐桑四周,小径幽敞明朱曦,昼长吟罢蝉鸣树,夜深烬落萤入帏。北窗高卧羲皇侣,只因素稔读书趣,读书之乐乐无穷,瑶琴一曲来熏风。

  秋

  昨夜庭前叶有声,篱豆开花蟋蟀鸣,不觉商意满林溥,萧然万籁涵虚清,近床赖有短檠在,对此读书功更倍,读书之乐乐陶陶,起弄明月霜天高。

  冬

  木落水尽千崖枯,迥然吾也见真吾,坐对韦编灯动壁,高歌夜半雪压庐,地炉茶鼎烹活火,四壁图书中有我,读书之乐何处寻,数点梅花天地心。

  四季读书的乐趣包括其中。读书需要的环境,读书读出的感悟,都是今天读书人在浮华的尘世里,心中无限的向往。也是读书人灵魂栖息的一所精神家园。

  说起这《四时读书》,钩起多少少年往事!这是初中读书时从一位同学家抄来的。这位同学的爸爸是图书馆的馆长,一副老学究的模样,不严而自威,他的书房曾挂有这样的书法,当时的我,对书法遒劲的笔力不感兴趣,却喜欢这样的诗句,“好鸟枝头亦朋友,落花水面皆文章。”悄悄分三次抄了回来,又倒抄到了笔记本上,如今,曾经的许多本本辗转搬迁,都不知物归何处,但这《四季读书》,却深印在心里。

  读书苦?读书乐?其实,读书读到一个境界,苦也变成乐了,读书若能读到“苦中作乐”这一境界,正好应了老庄那句:忘脚,履之适也。读书已成为生命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,如穿衣吃饭一般必须。也如现在一些学习型企业常讲的一句:学习工作化,工作学习化。

  搞文字的人,离不开读书,凭自身孤陋的经历,如何做到博古通今?读书,与古人神交,与今人对话,是求知的一个有效的途径。就如写剧本的人,以自已为素材,阅历有限,只能向外驰求,读万卷书,还须行万里路。最近看了余秋雨先生在他的博客撰文:阅读能启发生命,但更多是浪费生命。他还说,对文化见识而言,更重要的是考察,游历,体验,创造。足见读书不能钻到书本里死读。

 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:山水亦书也,棋酒亦书也,花月亦书也;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:书史亦山水也,诗酒亦山水也,花月亦山水也。说到底,还是“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”。

  读书成就了一些习惯,比如,习惯了夜读,安静夜,最能捕捉到自已真实的内心,然后,把自认为是灵光一现的东西敲成文字,敝帚自珍着某一时段的心灵感应。再比如,习惯了在图书室驻足,也买书,但有时候,只是随手翻翻,看看内容简介,对藏书有严格的选择条件,尽可能地把丰富内涵的书放到书架上。当然,更多的时候,喜欢图书那种读书的氛围,偌大的图书室,到处有一些资深的书呆子,专注的读书神情,忘了周遭,忘了自已。读书之乐何处寻?看读,也能沦为读书人的一种乐。